同学聚在一起团结一致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一起,学校一直以“以赛促教,技术兴校”助推内涵展开,持续展开技术大师进学校、高校专家进课堂、能工巧匠进车间“三进结合”的师资培育形式,对专业教师进行“高起点、1对1”的技术辅导;结合现代学徒制培育“小工匠”的形式,使用专业技术课时刻、社团活动时段、学校技术节“三选递进”的形式,选拔出吃苦耐劳、勤勉结壮的学生组成专门化的技术班,建成一支技术过硬、具备工匠素养的技术团队;采用“晒”礼仪与体能、“晒”心理素质、“晒”技术的“三晒法”,安排学生每天晨练时段集中进行专业礼仪训练和展现,鼓舞学生使用升旗仪式和课外活动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现技术,准时在每周五最后一节课模仿竞赛场景,全面展开技术展现和报告,所有老师到场观摩、当场评技,以此将各专业教学亮好相、找准距离。精准而新颖的技术人才培育形式,打开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截至2020年7月,学校师生技术大赛总成绩连任全市“十连冠”。在2020年省赛中,师生获奖14人次,其间一等奖6人次,两个项目代表四川参加国赛别离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如果说“大爱文明”聚集德育,“大赛文明”专心技术,“民族文明”则是服务社会。北川七一职中本身便是民族融合地,现在共有61名少数民族教职工,学生覆盖了羌族等12个民族。怎么将不同文明、不同风俗的师生融合在一起呢?这是一项详尽活儿。首先,李颖充分使用北川“我国大禹文明之乡”“我国羌绣之乡”的文明资源,依托学校“绵阳市非物质文明遗产传习基地”和“北川羌族自治县禹羌文明传承基地”的功用,传承羌族非物质文明遗产,打造出省级特色专业“民族音乐与舞蹈(羌族)”,把课间萨朗、每周一羌语、羌语广播、学羌绣、唱羌歌和跳羌舞融入教学、融入学校活动,师生在传承禹羌文明中,既培育了达观贡献、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又做好了非物质文明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作业。
此外,李颖精心建设出文明走廊,走廊由数个有民族特色的作业室组成,涉及“羌族绣花”“藏族舞蹈”“苗族服饰”等文明传承,墙面则装点着民族工艺品和民族绘画,既表现了民族特色,又营造出民族融合的氛围。
这样的学校文明建设作用怎么呢?李颖微笑着指向一间教室的门口,只见一名学生半蹲着,专心地描摹钟南山院士的肖像。此刻天色偏晚,周围几名同学打开手机手电筒当台灯,为画画的同学照亮画纸,嘴里不时地赞叹:“画得真好啊!”“好厉害!”“加油呀!”
李颖介绍道:“画画的学生因为一场意外脑部受损,但很有绘画天分,常常蹲在某个旮旯忘我地作画,偶尔会有学生慕名围观。他一直把钟南山院士当作自己的偶像,说一定要完美地画出偶像的肖像。”李颖进一步解释道:“我想,这大概是学校文明建设效果的出现方法之一。党恩文明育于心,学生懂得以谁为偶像、向谁看齐,也学会以善意对待别人;技术文明融于心,学生敢于展现特长的一起,也能安然欣赏别人的特长;民族文明润于心,各个民族的同学聚在一起,团结一致,高兴学习,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