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教师论文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的情景式教学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2-06 02:54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的情景式教学

临澧县新安镇中心小学    程  程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使课堂内容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不但可以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而且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能取得传统教学无法取得的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认为使用信息技术越多效果会越好,甚至滥用,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导学功能,把握时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呢?一、创设现实情境,改变教学方式传统的数学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基本持“去掉情境”的观点,认为知识一旦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来,就能概括地反映具体情境的“本质”。进而认为,对概括性知识的学习可以独立于现实情境来进行,如:计算教学。而学习的结果可以自然地迁移到各种真实的情境中去。然而,教学实践表明,抽象概念、规则的学习往往无法灵活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学生常常难以用在学校获得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因此,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情境性学习得到了重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

通过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思考,我归纳总结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制定的教学流程是:设置情境→演示启迪→突破难点→课堂练习。
一、设置情境
    本环节是一堂课的开端,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科中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动态化,做到图文并茂,给学生以充分的视觉、听觉感受。把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充分调动起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必将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情感基础。
(一)设置情境要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喜欢多变、宽松的教学环境。静态的文字、课本及教师的口语则满足不了学生比较活跃的心理需求,他们在安静的教室里,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认为老师是演员,自己是观众,是旁观者。因此,思想容易开小差,使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用多媒体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你猪八戒能用它量出我的金箍棒有多长吗?”猪八戒边量边数:一米、两米、三米……量到最后,剩下的不够1米了,这可怎么办呢?你们能否帮猪八戒想个办法?学生一听,立刻产生了想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设置问题情景要考虑小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
    问题情景必须是学生能够理解的,如果超出了学生理解能力水平,就可能适得其反。
    二、演示启迪
    本环节是一堂课的主干部分。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个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单凭板书、讲解、操作的方式是很难做到的。多媒体计算机以其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智能模拟能力、易于操作等优点,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一)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到抽象的图形,帮助学生完成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如果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出示感知过的实物“红领巾、数学书”,在学生找到它们各自的角后,这时利用多媒体CAI课件的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上角的形状,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去掉,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几何角。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把三种不同的角放到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时电脑上同时闪烁三种角的顶点,然后闪烁三个角各自的两条边,帮助学生抽象概括出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二)利用多媒体演示空间物体形状和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小学阶段由于刚刚接触立体图形,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运用现代媒体手段,充分展示空间物体的几何形状,有利于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发思维,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启迪学生立体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
    例3:在教学立体图形的体积时,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圆柱的概念,可以让学生想象以长方形的长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的几何图形是什么?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想象不出所得的旋转体是什么,直观教具演示也很难帮助学生形成具体的表象,教学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多媒体课件便能够发挥它的优势,通过Flash动画演示 ,显现出长方形旋转时的轨迹,从而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迅速找出问题的答案。
    (三)利用多媒体演示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时,首先让学生动手将学具拼成平行四边形、矩形、三角形、梯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怎样由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三角形、梯形。最后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这些图形的割补变化,推导面积公式。这样处理这个教学片段形象生动直观,学生手脑并用、乐于参与,对所学知识易于理解吸收。
    三、突破难点
    一堂课是否成功往往看老师对重难点的处理是否恰当,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处理好教学重难点呢?由于多媒体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静与动、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生动地再现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扩大了学生的认知时空,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通过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典型的、具体的经验和感性材料,突出观察点,揭示现象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减少思辨的困难。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正确率。
    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这一重点,我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的图形。我反复演示,让学生自己感受并体会到这个近似长方形的图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图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推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处理,重难点得以轻松突破。
    四、课堂练习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怎么样,关键看学生能力素质是否得到发展提高,对教材内容是否理解掌握。因此,对学生的能力训练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是形成技能,培养创新能力的有力手段。但学生往往对巩固练习感到厌烦,觉得没有意思。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就利用多媒体将练习的形式不断变换。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利用计算机网络将练习设计为闯关游戏,按练习的难度把题目分为几关,有过独木桥、摘草莓、登高山、游儿童乐园,并设置了只有闯过第一关才能闯第二关,关关都有鼓励的程序。学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根据自己的能力,不断地克服困难,奋力拼搏,很多同学都顺利通过关口,到达了目的地。练习量虽然很大,但是学生丝毫没有厌倦的情绪,而感受到的是兴奋是成功的愉悦。
    五、注意事项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正确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小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有利于小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小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小学生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有利于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但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不当也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不要过早地使用计算器
    计算器的使用,根据课程标准应该是在掌握了基本的运算技能的基础上,为节约时间,减少计算的难度,允许学生在四年级以后使用,有些教师误认为反正学生迟早都要用的,就允许一二年级学生使用计算器,造成学生对计算器的依赖,不愿动脑筋去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及技能,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技能的形成,对以后的学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课件画面要注意主次分明
    心理学指出:“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缺乏,经验不多,大脑的兴奋与抑制的机能正在发展,因而他们的注意范围比较狭隘,往往注意了这个就忘了那个”
    因此,我们在设计课件时,不仅注意光亮度、大小、呈现的速度、色彩明朗等等,更重要的是要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在制作《十的组成》课件时,希望通过学生观察几种不同10的分解,找出其中的规律。制作课件时,为了区别不同的方法,选择了几个小动物的动画作为按钮,有的不时伸出头,有的不断地变色,有的忽隐忽现。结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全被这些小动物吸引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不是几种分法,而全是讲的小动画,影响了整个教学效果。
   (三)课件制作应该注重实用性,而不应太花俏
    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因此我们认为在利用电教手段时,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首先考虑应是教学的实用性,在实用的基础上考虑课件美观性,课件不宜做得太花俏,否则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四)电教手段要注意使用恰当
    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提供很多的方便,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不是每一节课都要用电教手段,用的越多越好呢?我不认为使用的越多越好,而应该是使用得恰当,该用的用,可以不用的不必强求,要突出电教手段的不可替代性。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学生身边有很多的这样形状的物体,书本、文具盒等等,开始我把这些东西制作成电教片,让学生从屏幕上观察物体,找出特征。结果学生由于看不见物体的背面,常常出现找错特征的现象。后来我把电子演示改为学生动手操作,数自己身边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模型,简单易行,效果很好。
    而在教圆柱体的体积时,开始我用的是直观教具模型推导圆柱形体积公式,将直圆柱切割拼成长方体。学生看到的要么是拼前的圆柱体,要么是拼成后的长方体。由于没有原来的直圆柱相对照,给学生找出长方体与圆柱体之间的关系带来了一定困难。后来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而在原来圆柱体的地方留下一个水印,这样便于学生对照。通过比较学生直观地看到圆柱体与长方体之间的关系,高没变,体积没变,底面的大小也没变,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从而根据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两种不同的演示相比较,使用多媒体演示的效果要好得多。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课程整合现在还是刚刚起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课程整合的深入,必将产生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一定会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及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